11月14日下午,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应邀做客9428cn太阳集团,以“深耕三农,科技助力乡村振兴”为题开展专题报告。会议由副院长石磊主持,本次报告会吸引院内外近百名师生参加。

廖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学及酸性土壤改良研究,在工作中聚焦产业痛点,不断破解农业难题,本次报告会重点分享了三项核心技术成果:(1)生态茶园建设技术。研究发现,武夷山岩茶“岩韵”与产地密切相关,针对茶园土壤酸化(pH4.5-5.0)问题,团队研发“大豆+油菜”套种茶树技术,优化施肥减少磷肥和氮肥用量。经实践,土壤酸性得到有效调控,茶叶香气物质与耐泡度显著提升,核心茶区水质及茶叶附加值同步改善,推动产区标准化发展。(2)蜜柚产区土壤改良方案。针对福建平和县蜜柚土壤酸化(pH3.0-4.5)导致的果实木质化、裂果率高等问题,团队推出“改土有机肥套餐+冬季油菜种植”组合技术,以碱性肥料替代酸性水溶肥,明确硝态氮过量危害机制。2022年示范推广8万亩后,果实木质化率下降50%,裂果率从60%降至30%,助力平和蜜柚获欧盟有机认证,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。(3)再生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。通过土壤改良与养分协同调控,团队实现再生稻头季亩产770公斤、增产20%的突破。依托科技小院驻点模式,技术已在多地落地应用,推动水稻种植效率提升。

互动环节中,廖红老师就根系互作机制、小农户技术推广、土壤改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,认为作物根系互作需强化田间微生物实证研究;小农户技术推广需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,建议通过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;土壤酸化改良可依托新型肥料实现长效维持,微生物技术短期内难以替代传统改土手段。

石磊总结指出,廖红教授团队构建的“问题导向-技术研发-产业落地”闭环模式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农业样板,其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治学理念具有重要示范意义。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产研一体化,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,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。
图文:邓宇晴
刘 玲
审核:石 磊